我的看法与晨枫的结论相反,印度需要学的恰恰不是中国的改开,而是前三十年
(资料图片)
我的看法与晨枫的结论相反,印度需要学的恰恰不是中国的改开,而是前三十年。
中国的改开以消费品生产为核心,很大程度放弃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技术提高。只是进入二十一世纪,才重新重视生产资料的提供。
没有生产资料的生产顶多是手工业,不是现代工业。世界工业革命开端于能源革命,这也是重工业的开端,也是工业化的开端。突破重化工业,才算跨过工业化的门槛。
不同规模的国家跨入门槛的条件可以不同,小国在一两个行业突破重化工业,中等国家在几个、十几个行业突破重化工业,都可以获取重大的利益,在全球工业化体系中有立足之地,无惧全球政治经济的狂风暴雨。跨不过这个门槛,一场风雨十几年翻不得身。二战后很多发展中国家热衷于进口替代战略,当然是替代发达国家重化工业产品,而不是替代劳动密集型消费品。他们的认识是准确的,认识到经济发展重化工业才是根本,廉价劳动力不是根本。然而缺乏了独立自主,艰苦奋斗,一切成为泡影,南美东南亚的例子可证。成功的国家很少,以韩国,新加坡为代表,了解这两国工业发展的历史,清晰的看出和中国前三十年很多的类似,以国家的力量而不是市场的力量发展重工业,当然他们借助了很大冷战的红利。
回头说大国工业化之路,如中国,绝不是少数行业突破的问题,因为大国注定不愿成为附庸,在工业化上依附别人,中小国家可以选边站,补足大部分工业品供给,大国不能。中国独立自主,印度借势两边骑墙。
中国前三十年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,在多数行业突破工业化门槛,虽然离先进的工业化距离还很大,但这已是发展中国家梦寐以求的工业化成果了。至于说前三十年消费品的短缺,理解了重工业的重要性,和发展重工业的艰难,没什么不可理解的,十年寒窗才能金榜题名。
后三十年把重心倾向于消费品生产没有问题,但考虑到工业化才刚过门槛,离先进还很远,战略重心以依附西方工业体系为主,放弃进一步追赶,导致八九十年代中国工业化停滞甚至倒退,被西方工业化体系逼到墙角,是那个年代压抑绝望失去自信的根源。所幸进入二十一世纪,我们依靠前三十年的基础,及部分引进西方技术,重新开始工业化的突破,追赶先进工业化,才有了今天的局面。
还要说一下,重工业发展的路径方法,推崇市场经济,以劳动密集产业积累资金,然后冲击工业化门槛,是西方经济学给出的路径,这个路径下没有成功的案例,尤其中型大型国家行不通,越是发展劳动密集产业,越是依赖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产品及体系,越是缺乏独立自主的心气,二战后跨过工业化门槛的少数几个国家,都不是这个路径。他们的路径都是摆脱市场筹集到工业化所需的资源,资金是各种资源的货币形式,没有这个货币形式,资源依然可以获取,这就是劳动力,包括体力和脑力劳动,通俗说就是艰苦奋斗。在特定时期直接的劳动调动效率,远高于通过市场以货币形式的效率,后发的落后农业国,必须打破常规,筹集工业化资源,才能赶超,否则永远落后。
如果印度能认同我的看法,也许还有追赶中国的希望,如果他们真的树立决心独立自主艰苦奋斗,能顶住外部压力,发展自己的工业体系,我会对印度刮目相看。